美媒《国家利益》在9月5日的一篇报道中意外的披露了美军萨德导弹的库存只有600枚,同时《国家利益》还设定了中美全面战争的情况下,美军的萨德导弹库存最多只能坚持几个小时,而对于萨德导弹的生产每年的产量不过几十枚!美媒认为,必须要用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来替代萨德导弹的拦截,但是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武器已经在中国93阅兵式上展示了!
6月13日开始到6月25日伊以战争,从以色列突袭伊朗境内目标开始,到伊朗弹道导弹打得以色列鬼哭狼嚎结束,历时12天,史称为12日战争!伊以战争的过程挺有趣,从以色列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未能将伊朗打趴下!
反而伊朗顶着以色列猛烈的恐袭不断对以境内目标展开高强度弹道导弹袭击,双方进入了一个堪称奇观的“战略平衡”阶段,最终在美国轰炸伊朗的情况但却没有摧毁伊朗的情况下,美以保住了面子,伊朗保住了最后的里子情况下得以停火!这次战争经历了几个阶段:
以色列非常大的优势阶段:从6月13日突袭开始,以色列就摧毁了伊朗境内中西部地区的防空设施、军事基地以及大量导弹洞窟与发射阵地和导弹发射车,甚至连军工厂都被摧毁了。以色列无人机在德黑兰上空盘旋,空军战机想炸哪就炸哪
伊以双方战略相持阶段:以色列突袭后24小时不到就遭到了伊朗第一波导弹与无人机攻击,但大量发射设施被毁,没办法形成火力覆盖!从6月15日开始,随着大量发射设施被修复,导弹储存的洞窟被抢通,伊朗的反击开始有点让以色列手忙脚乱了;
伊朗导弹打击占优势阶段:在6月17日之后,伊朗导弹打击方向发生改变,从军事设施转向高价值资产,比如港口、发电站以及商业区等,这些地区防护薄弱,就没有防打击加固。以色列大量目标被击中,股市暴跌,大量资金外逃,以色列媒体强烈要求美国下场,这表示以色列已经慌了。
美以伊都保住了面子:6月21日,美国B-2轰炸机出动“摧毁”了伊朗纳坦兹、伊斯法罕和福尔多三处,不过在轰炸前伊朗就转移了浓缩铀,同时对福尔多袭击后评估认为,实际损失可能很小,伊朗可以在几个月内恢复到战前水平。
以色列的要求美国做到了,“摧毁”了伊朗,伊朗丢了面子保住了浓缩铀与,之后特朗普出面斡旋,三方都倍有面子,25日伊以双方停火!
伊以12日战争证明了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个以色实是什么都敢做,甚至不计后果!但也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使是在美国全力以赴的援助下,以色列光靠空军的轰炸依然无法让伊朗屈服,甚至还能在中后期被伊朗扳回一局。
第二个是国土面积辽阔真的能“救命”,伊朗国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以色列才2.2万平方公里,双方相差近80倍,这伊朗就算放开了让以色列轰炸也得炸上几个月,所以以色列想一闷棍打死伊朗是不可能的,以色列做了完全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第三个就比较有意思了,刚开始几天,伊朗导弹发射设施以及储备洞窟被大量摧毁,伊朗的反击并不那么猛烈,以色列的多层拦截系统包括铁穹、大卫投石索、箭-3加上美国提供的爱国者、萨德与标准-3导弹储备也比较充足,拦截成功率挺高。
但随着伊朗弹道导弹发射量的增加以及新型“高超音”速导弹与末端变轨导弹的加入,此时美以的拦截弹库存迅速下降,以色列拦截越来越吃力: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下一个问题,铁穹、大卫投石索这类拦截弹属于末端几十千米高度拦截的,部署地与导弹打击目标有很大关系,太远了拦不到。但像箭-3和萨德与标准-3这类对部署地不是很敏感,因为拦截范围比较大,以色列南北也只有400来公里,几座萨德就能覆盖南北区域。
主要问题就是导弹库存迅速下降!据9月5日的美媒《国家利益》报道,在12日伊以战争中,萨德系统的导弹消耗超过150枚,基本是导弹库存的25%,也就是1/4。这个1/4指的不是以色列的萨德导弹库存,是美军的总库存,也就是说美军萨德全球库存只有600枚左右。
《国家利益》报道称,萨德拦截弹每枚成本1550万美元,从2010年来每年采购量为40枚左右,到2025年左右总量大约在600枚左右,伊以战争中消耗的150枚需要3年多才能恢复库存。同时报道还表示,这次拦截中消耗的不只是150枚萨德,还使用了80枚标准-3拦截弹!
不过也不要忘了以色列自有的拦截系统铁穹、大卫投石索、箭-3以及美方提供的爱国者防空导弹,从伊朗对以色列总共发射了大约400多枚导弹的数据分析来看,以色列拦截方至少要以2-3枚拦截概率配置,那么至少消耗应该在1000枚左右。
据公开资料,铁穹导弹成本在5万美元/枚、大卫投石索为70~110万美元/枚,箭-3成本400万美元/枚,在12日战争期间,每天防御成本大约在2850万美元左右!说实话这个成本看起来并不算高,因为伊朗的弹道导弹成本应该更大。
另一个说法是这个数据可能没算上萨德的1500万美元/枚以及标准-3的将近3000万美元/枚,按美军消耗的弹药算至少是22.5亿美元+24亿美元=45亿美元左右,再加上12天的以色列自家导弹消耗,总的防空成本大约在50亿美元左右,这个估计就是伊朗导弹成本的好几倍了,怪不得美以也打不起这种导弹攻防战。
报道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国家利益》称,伊朗在12天之内就消耗了美国1/4的萨德导弹库存以及大量标准-3导弹,那么对手要是换成导弹储备可能是伊朗十倍甚至更多中国结果会怎样?报道认为估计几个小时就能耗尽那些每枚价值千万美元的导弹。
《国家利益》表示在与潜在对手的长期冲突风险增加的时候,美国在导弹防御方面不能继续处于生产曲线的下风,军方必须重新恢复大规模竞争的能力。但是很现实的情况是美国已经失去了大规模导弹的生产能力。
去年央视就公开过中国PL-15空空导弹的自动化生产线性能差一个档次的AIM-120D,雷神公司的年产量大概是500枚,这个数量也不算少了,但只是中国PL-15自动化流水线天的产量,这个产量完全没法比!
种花家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这个谁都不知道!不过可以来作个简单的评估,今年6月3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中国目前每月可以生产约 50 万架自杀式(FPV)无人机,而在战时,这一产能可能提升至每月70万架。
这个数据是俄罗斯专家的想象力极限,但并不是中国产能的极限!有网友经过认真评估后表示,要是中国转向战时军工模式生产,这50万架大概就是江浙一天的产量。因为FPV无人机这种技术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无人机骨架不用碳纤维,直接注塑成型即可,注塑机一模一穴或者一模几穴,看你要求。
无刷电机随便找个微型电机工厂就能生产,飞控就是一个PCB,只要给线路图给IC,分分钟成千上万片,剩下就电池了,报废的电动车电池要多少,80%容量的电池一次性使用足够了。只要有订单,别说是70万架,700万架甚至7000万架都不是问题!
中国能攻击第一岛链的武器太多了,比如战略打击的导弹、中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和部分火箭弹:
要是算上阅兵式展出的,那还有JL-3和JL-1(惊雷-1,空射),高超音速滑翔导弹DF-17以及YJ-17、YJ-17和YJ-20与YJ-21以及巡航导弹CJ-1000(吸气式高超版),这些新增加导弹都能打到第一岛链。
当然让美日比较恐惧的是中国还有PCH-191型远程火箭炮的750毫米版,射程超过600公里,这类火箭炮沿海岛屿上就能打击第一岛链目标,这些武器的储备就不知道有多少枚了,《国家利益》的报道确实所言非虚,如果中美发生全面战争,这些武器能在几个小时内让美军的萨德和标准-3彻底耗尽。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伊朗的导弹末端速度低,可以用铁穹、大卫投石索这类防空导弹拦截,即使如此线%都不到,毕竟弹道导弹的拦截难度是很大的。中国的部分弹道导弹是可以在中段改变轨迹的,高超音速滑翔道导弹还能在大气层内大范围机动,这个根本就没法拦!
还有一个事实要罗列下,如果发生全面战争,中国并不会只对第一岛链进行攻击,而是会对第二岛链第三岛链甚至美国本土进行打击,远中近打击都有,美军的导弹防御根本就忙不过来!所以美媒防御新闻在8月21日发表了一篇相当有内涵的文章:
军事专家迈克尔·佩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称五角大楼必须要考虑怎么体面的从西太撤退,因为以目前PLA()军事力量的发展已能将美军在西太的军事基地一锅端!
他认为美军在西太的军事基地星罗棋布,将中国围了个水泄不通,看似遏制了中国军力的发展。但事实上PLA却可以依托几乎无限战争潜力的大陆本土。美国在西太的军事战略必定破产,并且随着中国对自身军事力量越来越有信心,美国正在遭遇二战以来最大的挑战!
这个说法确实特别有道理,在中国93阅兵后,美国政客新闻网9月5日披露了一则有关美国战争部(国防部)的消息。报道称,五角大楼正在起草一份最新的《国防战略》:建议优先保护美国本土和西半球安全,而非继续将重点放在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上。
原因很简单,中国实力的增长已经的确能够给到美国压力了,世界格局已经悄然发生明显的变化,已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了,美国的实力和霸权地位在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情况下急速下滑,接下来是美国考虑怎么体面撤退的问题!
93阅兵式上公开了LY-1舰载激光武器,到目前为止,除了型号以外其他一概不知,这种激光武器功率到底是多少就是个谜,但从巨大的镜头判断,有网友觉得应是超过300KW的,这个级别差不多就是进入了超音速反导以及末端反导的门槛了。
激光武器的功率是越大越好,比如打迫击炮弹,至少也得30~50KW以上,最好能过100KW,因为炮击炮弹速度比无人机快多了,亚音速飞航导弹也差不多。但是要反加农炮弹或者榴弹结果又不一样了,因为这炮弹是旋转的,功率要更大,至少得150KW~300KW左右,超音速导弹也差不多,速度越高,功率要求越大。
假如要用来弹道导弹反导的线KW是小了点,不过已经算是摸到门槛了!再说了中国公开的一般都是已经落后了的,要是公开的是300KW级,那么估计已经搞定了兆瓦级的激光武器,这个真是反导的利器,所以说比较有可能的是中国有很大的可能性已经搞定了激光反导的技术。